研究院简介
深圳市因大健康产业研究院于2016年11月13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成为立足深圳、辐射粤港澳的科技创新重要引擎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平台。
研究院秉持"以用促研、以创促学"的核心理念,以打破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为己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知识和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为普罗大众服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办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院由中科院俞梦孙院士、俞梦孙院士领衔、汇聚了顶尖科学家、骨干科研和管理人员30余人,团队成员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独特政策与地域优势,研究院创造性建立了"科研经理人"、"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新范式。
深圳健康产业协会是深圳因大研究院的战略协同机构,双方形成了"协会+研究院"的独特发展模式。协会作为产业资源整合平台,广泛连接政府、企业与市场各方主体;研究院作为技术创新引擎,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与专业解决方案。两大平台深度协同,共享专家网络、数据资源与服务体系,形成了"需求捕获—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完整价值链闭环。这种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了产业需求与科技创新的精准对接,为健康产业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一站式专业服务,有力推动了健康产业生态圈的繁荣发展。
一项核心资产
人工智能时代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电力"、"算力"和"数据"。前两者属于基础设施,"数据"才是核心资产。随着AI让公共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私有数据将变得更加珍贵。基于这一洞察,因大研究院构建了独特的数据资产战略体系:
企业知识大脑 → 行业知识大脑 → 技术经理人制度
这三者形成完整闭环,不仅服务科研,还能通过这些服务累积宝贵的行业知识数据。从"企业知识大脑"到"行业知识大脑"的进阶思路,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让碎片化经验得以系统化、网络化。这种独特的数据资产,是任何大模型都无法简单复制的——它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信任建立,而这恰恰是因大研究院的优势。
两大发展方向
研究院明确了两大战略发展方向,构建面向未来的科研服务生态:
方向一、Service for Science(服务科研)
通过"技术经理人"模式,解决科研人员与市场对接的痛点,弥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鸿沟,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服务,让科研工作者专注于创新本身,由专业团队负责市场对接、商业化运作和产业落地。
方向二、AI for Science(AI赋能科研)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科研创新,大幅提升研究效率,突破传统科研瓶颈。通过AI技术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实验设计等环节的应用,加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进程。
三大赋能建设
赋能一:企业知识大脑建设
为会员企业和机构提供构建"企业知识大脑"的完整方案与设备支持。帮助企业将分散的知识资产系统化、数字化,建立专属的智能知识管理系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决策效率。
赋能二:行业知识大脑平台
基于各个"企业知识大脑"打造"行业知识大脑",将行业知识与数据开放给会员企业和机构。通过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突破单一企业的数据边界,构建行业级的智能知识网络,让会员企业享受集体智慧红利。
赋能三:技术经理人体系
为科研项目提供技术经理人派遣及技术经理人制度建设服务。技术经理人是连接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桥梁,真正串起了创新链条。这项业务把"人"的要素引入知识与数据的流转体系,让服务更具落地性。在"企业知识大脑"与"行业知识大脑"之外,技术经理人制度是第三个支点——它让数据和知识的流动变得更高效、更可信,也让整体方案更有生命力。
四个重点职能
一、科技创新战略智库
开展健康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提供前瞻性咨询、科学评估和专业建议,助力健康产业政策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二、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
推进健康产业+人工智能研究及生物医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三、大健康理念传播平台
积极推广普及大健康理念,开展健康知识科普与公众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国际交流合作窗口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引进全球先进健康科技资源,同时引领健康产业"出海行动",推动健康科技成果走向世界。
五、大服务板块
一、 服务教育机构:以项目制教学践行"以创促学"理念,将真实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1. 真实项目驱动教学 -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产教深度融合 - 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教学内容与技术前沿、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的精准匹配
3. 双向价值创造 - 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机会,提升就业竞争力;又为企业前置人才培养环节,精准储备符合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 立体化育人生态 - 整合科研资源、企业实践场景和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理论学习-项目实践-成果转化"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 服务科研机构:通过专业化技术经理人体系,对接政府项目、企业需求与产业课题,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1. 多维需求精准匹配 - 整合政府科技项目、协会产业需求、高校学术资源和企业技术难题,为科研机构提供多元化、基于真实应用场景的研究课题来源
2. 技术经理人体系建设 - 协助科研机构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建立科研成果评估、知识产权管理、市场对接、商业化运作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3. 科研资金多渠道对接 - 协助对接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科研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构建"纵向+横向"相结合的多元化科研资金支持体系
4. 科研资源开放共享 - 提供实验平台、数据资源、仪器设备、技术服务等科研基础设施的共享服务,降低科研成本,提升研究效率,促进协同创新
5. 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 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既为科研机构输送具有产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也为产业界提供高水平科研专家的智力支持
三、 服务先进企业:精准对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质成果,提供从技术引进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服务,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获得真正适配的人才和技术解决方案。
1. 高端科研资源精准对接 - 为企业匹配国内外顶尖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平台和专家团队,提供联合攻关、技术咨询、平台共享等多层次科研支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2. 定制化人才培养体系 - 根据企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联合高校设计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订单式"人才输送机制,同时为在职员工提供持续的技术能力提升培训
3. 产业客户资源导入 - 依托协会组织的产业网络和政府资源平台,为企业精准对接行业优质客户和应用场景,加速技术成果的市场验证、用户积累与商业化推广
4. 科研成果深化与转化 - 协助企业将技术成果进一步优化提升,建立标准化产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策略,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原型走向市场化产品
5. 多方协同创新生态 - 构建"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技术输出+协会资源整合+企业应用落地"的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价值共创,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模式
四、 服务行业协会:提供行业知识大脑平台与技术支撑,整合产业资源与创新要素,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产业生态优化,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1. 科研资源精准对接 - 协助协会为会员企业对接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会员企业—科研机构"合作通道,提供技术诊断、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全流程科研支持服务
2. 高校智力资源导入 - 整合高校前沿研究成果、专家智库和人才培养体系,协助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高端培训等多维度专业服务,提升会员企业核心竞争力
3. 协会平台能力建设 - 帮助协会建立健全科技服务运营体系和专业化服务机制,提升协会在技术创新引导、成果转化促进、政策资源对接、产业前沿研究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和价值创造力
4. 会员创新能力培育 - 通过组织技术培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享实验平台、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协助协会帮助会员企业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培养企业内部科研人才队伍,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5.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 协助协会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促进会员企业间的技术共享、优势互补与联合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系统性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 全链条生态赋能 - 通过构建"研究院—科研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的五方协同机制,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实现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的高效流动与价值共创,推动会员企业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五、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展览会等平台对接全球科研、产业余市场资源,面向国内产能提供相关标准建设及认证服务,扫清国内产能出海的堵点,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1. 国际资源精准对接 - 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与产业园区,建立常态化国际合作网络,精准对接技术、人才与市场资源,助力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布局。
2. 标准互认与体系建设 - 推动中国标准与“一带一路”国家标准的对接与互认,协助企业完成产品国际认证,降低出海合规成本,提升国际市场准入效率。
3. 国际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 搭建跨境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国内先进技术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地转化,推动本地化应用与产业化合作。
4. 跨境人才培养与交流 - 联合沿线国家高校与机构,开展联合培养、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项目,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5. 产能合作与产业链整合 - 协助国内企业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与重点企业,推动产能合作、供应链协同与产业链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产业生态。
6. 政策研究与战略咨询 - 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环境、市场趋势与风险研究,为企业提供本地化战略咨询与项目落地支持,保障出海项目顺利实施。
六、大研发平台:研究院组建了六大核心研发平台,涵盖健康产业前沿领域:
• 生物干细胞研究所 - 聚焦再生医学与细胞治疗技术创新
• 益生菌生物医学研究所 - 探索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内在联系
• 二型糖尿病研究所 - 攻克代谢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
• 低碳生酮研究所 - 研究营养干预与慢病管理新方案
• 老龄抗衰研究中心 - 致力于延缓衰老与提升生命质量
• 大健康产能出海研究中心 - 为大健康产业产能出海赋能开路
此外,研究院与各大机构合作建设了多个高水平横向科研平台,包括深圳市新型生物干细胞实验室、中科院博士后创新基地、中科院博士生物干细胞培养基地等中试平台,为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因大健康产业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成效:
• 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转化全链条
• 与省内外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横向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解决方案
• 申请发明专利100件、实用新型专利200余件,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成功孵化大健康类企业6家,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为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